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速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十四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向产业集聚化、园区开放化、融合多元化和治理现代化等方向发展。促进文化创新、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下一步的重要趋向。本文将介绍文创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瓶颈、面临的新机遇、“十四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走向判断以及路径选择。
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瓶颈
(一)根基不扎实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更得益于国家的创新创业政策。不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虽然搭上了政策红利的便车,但是因自身根基不扎实而难以在这个领域立稳脚跟。例如部分入园企业良莠不齐,甚至出现了文化企业不懂文化、创意企业不做创意和科技企业不搞科技的现象;或是单纯售卖概念,没有扎实的产业支撑和稳健的融资渠道。
(二)布局不均衡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要包括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地理空间上分布还不均衡,产业发展也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较少出现在地级及以下城市。
(三)创新不足
不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新不足,表现为自主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较弱。由于专业人才的匮乏和现代经营理念的缺失,不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健全,文化企业实力偏弱,开发的文创精品少,创新驱动力有待增强。加之各自为政,搞区域藩篱或区域壁垒,相对封闭。
(四)融合不深入
目前,不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融合还不深入,主要表现为如下五个方面:
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治理水平具有新空间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复工复产考量了地方施政智慧、治理能力和专业水平。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应急响应体系、危机管理、决策方式及现代企业治理等方面的一次“大考”,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变革创新,有利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转型与融合发展具有新效能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态更丰富。一批文化产业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与此同时,网络文化消费呈现增长之势。
文化创意产业优胜劣汰更明显。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剧了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整合、资本流动和人才集聚,竞争解放了生产力,让文化创意产业优胜劣汰更明显。
三、“十四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走向判断
(一)产业集聚化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包括企业集聚、项目集聚和要素集聚等。“十四五”时期,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国家级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虹吸效应将更加突出。
(二)园区开放化
“十四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放化将是重要趋势。园区开放化构筑了新的开放高地,也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走出去”,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融合多元化
融合发展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内生驱动力。“十四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呈现多元化融合、多元化发展趋势。
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集中调研,开展评估
科学研判全国经济形势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精准谋划未来,高起点、全方位和多层次构建各地文化创意产业战略体系。
(二)战略规划,未雨绸缪
一是构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战略体系;二是编制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规划;三是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
(三)融合发展,示范引领
一是重点项目示范。突出规划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发挥制度优势,编制相关发展规划;要主动对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策划一批有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工程、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
二是区域合作引领。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要打破区域藩篱,加强结对共建和融合协同创新,做到抱团取暖,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来源:同济发展研究院)
苏州工业园“飞地经济”促产业转移
一、苏州工业园 “飞地经济”的合作模式
苏州工业园区主要借力 “飞地经济”的发展模式,利用其他地区的土地、劳动力优势,打开园区 “走出去”的大门,克服其发展的土地瓶颈,成功地探索出了 “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对口支援、本土合作”4种 “飞地经济”模式,如图1所示。
.
(一) 政府主导模式
苏州宿迁工业园区 ( 以下简称 “苏宿工业园”) 是政府主导型园区,是苏州工业园区应江苏省委、省政府实施“区域共同发展”、 “南北共建园区”、 “加快苏北工业化”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与宿迁共建的产业园区,已经成为跨区域合作的典范。它是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以来,2006年首次将 “软件”整体 “打包”对外输出的杰作。
(二) 企业主导模式
苏州南通科技产业园(以下简称 “苏通科技产业园”) ,是在企业主导下,2009年应江苏省委省政府“跨江联动”的代表性合作项目,目标是打造成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苏滁现代产业园 (共建) ,是2011年苏州工业园区 “走出”江苏省、与省外城市联手 “再造”一个苏州工业园的首个合作者,打算打造成为安徽省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样板。
(三) 对口援建模式
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新疆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属于苏州工业园区分别于2002年和2011年进行支援与合作的园区,不属于共建模式,而是一种对口援建模式,它们践行政府援建和企业援建 “比翼双飞”的原则。这两个园区在 “走出去”、“请进来”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学习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理念和园区运作经验,充分利用本区的先天资源优势吸引苏州工业园区的企业家们来拉萨和新疆投资。
(四) 本土合作模式
苏州工业园区 - 相城区合作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 “苏相合作区”) 是 2012 年苏州工业园区与苏州相城区合作经济开发区的本土合作,致力于高起点打造差异化 “姊妹新城”。发展目标是,集两区合作的优势,打造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以居住和商业设施相配套的人流、物流、商流活跃的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经济开发区。
二、突破“嵌入性”约束推动“飞地经济”转移
苏州工业园区采取了哪些措施“走出去”打造“飞地经济”的竞争力,突破产业(一) “规划先行”的理念让共建园区站在高起点,吸引企业 “脱嵌”到共建园区
项目输出,理念先行。苏州工业园区在 “走出去”项目实施中,首先重在输出 “规划先行”理念。“规划先行”是苏州工业园区学习新加坡经验的精髓之一,也是园区近 20 年来几乎没走弯路的 “奥秘”所在。依据 “需求未到,基础设施先行”的做法,按照 “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开发建设原则,适度超前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严格按规划功能区域和控制指标整体推进开发,保证了开发建设的高强度与高水准。
苏宿工业园 2007 年 8 月正式启动,到 2009 年底,仅两年时间园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开发资金就达 10. 09亿元苏通产业园仅仅经过 1 年多的建设,首期基础设施建设就已完成,并创造了很多当年苏州工业园区起步时都难实现的惊人速度。苏滁现代产业园 2012 年上半年才刚刚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就已经投入了近百亿元,预计带动区域总投资 1300 亿元,有望在安徽再造一个苏州工业园区。苏相合作区,刚刚启动 1 年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相当完备,道路宽敞平整,绿化优美,园区旁边还兴建了一个公交换乘站,正在逐渐拉近这里与市区的距离。
(二) “六项输出”机制突破产业转移的 “嵌入性”约束
苏州工业园区通过 “六项输出”机制,突破产业转移过程中的 “嵌入性”约束,成功地转移了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到 “飞地经济”工业园区,如图 2 所示。
1、管理模式输出
“充分授权”的管理模式确保“飞地经济”工业园区的开发主导权掌握在苏州工业园区手中。“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确保园区开发较少受行政干预,保持了园区开发的高效率。“严苛重典”的管理模式降低管理成本。园区探索出了一条市政设施市场化的运作之路,通过招标的形式,将所有需发包的市政设施管理与维护推向市场,既健全了约束机制,也提高了维护质量,降低了养护成本。
2、人才输出
组建以苏州干部为主体的 “飞地经济”共建园区的干部队伍。为了使 “飞地经济”共建园区能够充分借鉴新加坡和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共建园区干部以苏州派出为主。在苏宿工业园区管委会的 56 名正式干部中,苏州派遣的占60% 。当地干部在与这些苏州干部在共建园区共事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这种软实力的提升,有效提升了“飞地经济”工业园区对投资商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企业从转出地“脱嵌”出来,转入 “飞地经济”工业园。
3、资金输出
资金是欠发达园区所欠缺的,没有资金的保障,园区开发就是纸上谈兵。苏州工业园区对 “飞地经济”共建园区从各方面提供资金支持,确保园区的循序渐进发展,让投资商相信 “飞地经济”未来也能发展得像 “苏州工业园”一样有信誉、有规模,吸引着投资商从转出地 “脱嵌”到 “飞地经济”。前期开发资金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主。“飞地经济”工业园区前期开发资金均由苏州工业园提供保障支持。由中新集团与江苏省、苏州市、宿迁市共出资 6 亿元成立了苏州 (宿迁) 工业园区开发公司;由中新集团、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公司、江苏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出资成立苏通科技产业园开发公司;苏滁现代产业园由中新集团与滁州方面出资成立中新苏滁 (滁州) 开发有限公司。这些开发公司均以商业运作方式承担着园区的开发任务,并通过市场运作方式从事其他经营范围内允许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业务。
4、招商经验输出
在招商方面,苏州工业园区不仅有经验,而且有品牌。因此,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主打的招商,效果显著。实践也证 明,很多投资商之所以愿意从转出地“脱嵌”后转移到“飞地经济”,主要是看中 “苏州工业园区”的信誉和服务水平。两地 “联手招商”,但招商策略主打 “苏州工业园区”牌子。经过 10 多年的发展,苏州工业园区的知名度已经很高,其管理能力和诚信度在国内外有口皆碑。因此,“飞地经济”工业园区的招商模式充分发挥苏州工业园区的品牌效应。
5、 项目输出
转移苏州工业园区的项目。苏州工业园区近年来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上门“收地”,即动员一部分“不适合在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企业转移出去。特别是转移一些大项目到“飞地经济”,从而使“飞地经济”的产业形成集聚发展的气候,进一步带动其产业链上的企业向“飞地经济”转移。
6、中介服务机构的输出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中介服务机构,比如招聘机构、技术检测中心、研发机构、金融服务机构等。苏州工业园区也重视培育 “飞地经济”的中介服务市场,积极地引入一些中介服务机构到 “飞地经济”中去。比如,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协助下,西安交通大学在苏相合作区设立研究院,主要是建立中外合作办学基地、教育培训基地、科学研究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入驻园区的科技企业提供商务物业、人力资源、技术与金融支持、公共服务平台等增值服务。
(三)“飞地经济”带来集群投资效应,加快企业 “重新嵌入”转入地
截至 2011 年底,苏州已累计向苏宿工业园区转移 500 万元以上项目 549 个,总投资 594. 35 亿元,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截至 2012 年 7月底,苏通科技产业园已累计落户企业148家,苏相经济开发区 2012 年1月才拉开建设大幕,苏州研究院已经投资 5 亿兴建企业孵化器项目,建成后有望入园企业 200家,实现产值 20 亿元,成为整个区域发展的驱动器。这种集聚效应,将产生集群的内驱力,使得“飞地经济”的比较优势日趋明显,吸引更多的企业转移到 “飞地经济”并 “重新嵌入”转入地,不仅带动苏州工业园区 “飞地经济”的发展,也带动转入地经济的发展。比如,广告公司、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检测机构等,不一定入驻园区,但是却可以为园区提供工业服务,增强园区企业与本地的 “嵌入”粘性。
三、结论与讨论
“引进来”,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创新。但是,“引进来”的同时,“走出去”与其他地区的 “联动发展”是园区人率先顺应了市场和自身发展的正确选择,也是 “腾笼换鸟”加速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苏州工业园区有品牌,“飞地”有土地,双方合作就是双赢。但是,如果企业仅仅是 “脱嵌”出苏州工业园,而不 “重新嵌入”转入地,那么苏州工业园的 “飞地经济”,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将非常有限。因此,从苏州方来说,苏州工业园区在 “走出去”的过程中要注重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开发机制的充分转移,在植入 “飞地”后产生较强的内生效应,从而带动本地经济的增长。从转入方来说,转入地政府要在合作的过程中,积极学习苏州工业园区和新加坡的成功经验,提升本地政府的园区管理水平,通过制度创新,改善本地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吸引企业真正从苏州工业园区 “脱嵌”出来, “重新嵌入”本地,实现从 “外引”到 “内生”的升化。
(来源:同济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