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区简介
一、发展历程
昆明经开区始建于1992年5月,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昆明市主城区、呈贡新区及空港经济区三大城市功能板块结合部,北邻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南接昆明火车新南站,管辖面积156.6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约50平方公里,总人口29万人,市场主体6.4万户,各类企业3.6万余家;2019年8月30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挂牌设立,与昆明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融合发展,实施范围共7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高端制造、航空物流、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等产业,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互联互通枢纽、信息物流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2022年5月,昆明市托管西双版纳磨憨镇,成为全国唯一一座有“边境线”的省会城市,我区也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自贸、经开、综合保税、跨境合作“四区叠加”的开放型特色园区;成为云南省唯一集国家自贸试验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综合保税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绿色园区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
二、发展优势
昆明经开区位于昆明市主城区、呈贡新区及空港经济区三大城市功能板块结合部,北邻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南接昆明火车新南站,自贸试验区、国家级经开区、综合保税区和跨合区在产业、政策和区位等方面“四区叠加”。与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联动融合,重点发展国际物流、跨境旅游医疗康养、进出口加工制造、东南亚金融贸易等主导产业,加快从“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转型。深化与中老铁路沿线的玉溪、普洱、西双版纳的合作,搭建云品出滇及进口商品的双向贸易通道,扩大区域间产能合作规模。
(一)营商环境逐步提升。一是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承接省、市下放174项赋权事项,共计办理省市赋权事项共计6500件,申报第三批省级赋权事项94项。设置外国人来昆投资工作专窗,有效整合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和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事项。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原来10个工作日办结的事项压缩至3个工作日,办理时限压缩率达70%。推行商事登记“三免一限”服务、集群式注册、一业一证及简易注销等改革,“一业一证”平均申请材料压缩47%、办结时间缩短42%。企业“e注销”登记试点改革压缩办理时限近63%、精简材料近40%。实施“三免一限+智慧政务”服务,30分钟免费领取全套印章,累计为302万户市场主体发放免费印章11.8万枚,减免费用1619.34万元。建立水电气优化营商环境联席工作机制,优化设立“水电气”联办综窗。二是持续推进跨区通办。推出滇中新区35项事项、自贸区昆明片区57项事项“跨区通办”,增设“e办通”自助服务机,实现9个省事项跨省通办及241个事项跨区自助办理。全面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评价制度,省政务服务平台好评率达100%,差评整改率达100%。三是加快知识产权运营服务试点示范园区建设,全国首个市级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实践基地挂牌,打造云南省首个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远程教育平台。
(二)城市建设有新进展。一是全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19.38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呈黄路北段西辅线、经开264号路、256号路等8条道路完工,建成道路9.74千米。安石路市政化改造项目建成通车,健康产品生产项目(原昆明牙膏厂项目)配套道路工程、商贸大街北段、林溪路跨线桥开工建设。二是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积极推进西邑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4栋回迁安置房已封顶断水。协调推进小麻苴三期城中村改造项目土地交易工作,征地拆迁及土地整理组价已全部完成。编制完成普照片区、公家村、小新册、黄土坡村和大冲社区东冲顶片区等项目规划方案。完成倪家营(三组)、大小洛羊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项目规划方案报批工作。三是保障土地供应。共完成土地收储1061.54亩,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四是实施市容环境精细化管理。加强违法违规建筑治理,拆除违法违规建筑504宗103.16万平方米,创建“无违法建设”住宅小区5个。五是实施市政“光亮工程”。全面排查主城区“有路无灯”“有灯不亮”问题,完成玉缘路、青枫路、物畅街、32号路等路段路灯检修、补建、保亮工作。六是抓好园林绿化工作。新增城市绿地16.4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2%;新建13个街心花园(游园),最美街心花园评比综合成绩全市排名第一;按期超额完成增补达标乔木4805株,全市综合排名第二;开展522座立交桥立体绿化工作,设置立体花坛3组,种植和摆放时令花卉32万盆(株)。
(三)生态环境日趋向好。一是大气环境质量稳定。辖区国控空气站有效监测354天,优级天数217天,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二是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全面落实河长制,严格落实“三级河长、四级管理”机制,洛龙河出境交界断面水质为II类,马料河和新宝象河为III类,在全市水环境质量综合排名中靠前。全年完成新增污染物削减量COD203.64吨、总氮410.88吨、氨氮281.25吨、总磷12.23吨。三是加强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管理。着力开展土壤隐患排查工作,确保辖区土壤环境安全。四是声环境质量维持较好水平。全年昼间区域环境噪声达到2类声环境功能区限值要求,昼间道路交通噪声达到4a类声环境功能区限值要求。五是持续开展危险废物监管。处置危险废物2420.86吨,处置率为100%。
(四)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一是大力发展教育。实验小学二期、黄土坡九年一贯制学校如期完工,新增4所公办幼儿园。学前三年毛入园率103.5%,户籍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21%以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优秀教师2名、银龄讲师3名,拥有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4人;昆明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94人。二是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全力抓好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工作,积极开展医疗救治。推进肿瘤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大力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三是公共文化服务持续提升。全年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免费开放总时长超过3万小时,总接待15万余人,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5个。四是多措并举稳就业。提供有效就业岗位3624个,城镇新增就业4864人。建成国家、省、市级各类创业园区19个,实际入驻企业1341家,累计带动就业人数1.8万人,成功孵化企业748家,落实就业创业补贴累计2691.05万元。五是农业农村工作扎实有力。6家企业被认定为第九批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保障食品安全,肉制品抽样检测合格率100%,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深入开展绿美乡村建设,入选省、市绿美乡镇、绿美村庄6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创建市级示范单位3个。建成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家,积极做好退役军人优抚、老年人保障工作。
三、经济发展情况
2022年,面对疫情冲击、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体要求,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各相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紧扣“争当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的发展目标,抓住RCEP生效、中老铁路开通、昆明市全面托管磨憨镇等重大发展机遇,组织动员全区广大干部职工团结奋进、担当作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全市稳经济大盘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经济体量稳中有进。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184亿元,首次突破3千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7.4亿元、增长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2亿元、增长4.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5亿元;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508.8亿元。
二是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修订“1+4+N”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出台“5+X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印发稳住经济大盘20条措施,全年兑现扶持资金超10亿元、累计退税9.7亿元。全年新升规企业68户,其中工业9户,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质量评价由三星提升至四星,昆船智能股份IPO成功首发。全社会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新增各级企业创新平台10个,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型企业”5户,净增高新技术企业58家,科技创新综合指数排名开发(度假)园区第一、全市第二。
三是招商引资实现提升。坚持“一把手”带头抓招商,与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开展联合招商,先后赴深圳、成都、南京、上海、福州等地,考察拜访正威集团、华为技术、厦门钨业等30余家企业,累计签约项目32个,引进重大产业项目20个,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国际供应链示范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引进市外内资196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到位资金130亿元。
四是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年新入库投资项目94个、增长135%,普洛斯环普产业园、赛诺制药新厂等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非房投资增速超过40%,其中工业投资完成38.7亿元、增长37%,占比较上年提升8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高;基础设施投资18.3亿元、增长36.9%,占比14.3%、较上年提升4个百分点。
五是制度创新取得突破。141项试验任务全部落地实施,10项创新成果入选全省第三批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协同打造海外绿色低碳园区新样板”受到国家发改委关注。中山大学发布的“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中,昆明片区在第5批19个自贸试验片区中排名第6位,其中贸易便利化指数跻身前五。
六是开放合作拓展深化。与厦门、大连、钦州港等自贸片区建立联动创新机制,共建“日韩—东盟RCEP贸易走廊”。全面参与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深入研究“四区”联动叠加机制,与中老磨憨—磨丁合作区深度联动发展。探索创新中老铁路多式联运通关便利化模式,首创“澜湄快线”、“中老铁路+中欧班列”等双向快速通关模式,累计出口货物7.5万吨、价值26.25亿元。
七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承接实施省、市174项赋权行政管理事项,实施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从项目立项到实施仅需12个工作日。推广“一部手机办事通”、“e办通”,549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办”,9省事项跨省通办、241个事项跨区自助办理。提升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实现中老铁路“一单制”融资功能试点;持续深化“银税互动”,为企业发放贷款42亿元。
八是要素保障更加有力。全年出让土地1059.7亩,处置批而未供土地430.5亩、闲置用地1471亩。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2.2亿元,经开263、264号路完成建设,安石公路市政化改造项目正式通车。有效处置区域疫情3起,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复工建设,新增4所公办幼儿园,实验小学二期、黄土坡九年一贯制学校完工。新增城市绿地15.3公顷,空气优良率98.02%,3条入滇河道水质均优于水质目标,成功认定为云南省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区。
四、对外开放情况
一是积极推动区域联动发展。深入研究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综合保税区、中老合作区“四区”叠加联动创新效应,形成《与中老合作区联动创新专题研究报告》。积极探索中老铁路多式联运通关便利化模式创新,助力南向陆海国际大通道建设;与厦门、成都、大连、济南、钦州港等自贸片区建立联动创新机制,与临沧边合区、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等特殊功能区及省内20个沿边口岸形成良性互动,逐步形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全方位多领域开放格局。
二是加强区域外贸企业的提质发展。全力稳住外贸基本盘,2022年经开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508.8亿人民币,其中出口470.4亿元人民币,进口38.4亿元人民币,外贸企业285家,实际利用外资2576.78万美元。积极宣贯国家、省、市、区外贸政策,持续做好外经贸企业服务工作,推动构建区域国际商贸、加工制造、国际旅游、金融保理、现代物流、法律咨询六大支撑体系,促进昆明片区富余产能向中老合作区有序流动。
三是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建设取得实效。昆明铁路国际班列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建设项目一期顺利建成,并于6月28日顺利通过海关验收,实现了普通国际货物的就地报关和到达清关。自场所试运营以来,出口货物金额26.25亿元,出口货物7.5万吨,发出车次197列。
四是进一步发挥综合保税区功能。持续扩大发展1210、9610、9710、9810业务,全年完成跨境电商业务507.1万单、货值合计4.15亿元人民币,折合约6400万美元。
五、创新发展情况
(一)改革创新取得突破。一是改革促发展效果日益显现。141项改革试点任务全面实施,上报31个制度创新经验案例,10项制度创新成果入选全省第三批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其中《协同打造海外绿色低碳园区新样板》受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关注和报道。二是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成效提升。累计落地实施改革事项329项,实施率91%。按照“三缩减、六合一”模式,深入推进“一业一证”,办结药店、小餐饮行业共140份行业综合许可证,大幅降低行业准入准营制度性成本。形成《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复制推广工作分析评估报告》,为复制推广成效研判和下一步工作提供方向指引。三是切实服务重点工作。在全省率先深度解读RCEP规则、规制和标准,推动省政府《云南省加快对接RCEP行动计划》出台。全面参与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深入研究“四区”联动叠加机制。四是提升法律服务体系。将国际法律服务综合体建设作为大力加强涉外法律服务的战略性任务,努力提升涉外法律服务水平。与云南财经大学联合打造“区块链平台+”,制定云南省区块链地方标准。依托昆明国际商事仲裁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国际商事仲裁服务水平和能力。
(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技赋能,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围绕全区各重点产业,大力支持企业开展产品研发、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转移转化等科技创新活动,持续推动科技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指导、组织并推荐驻区企业进行各级各类科技重大专项申报,在企业开展项目申报及研发过程中“外引内联”,解决企业在项目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激活企业创新动力,与市级技术合同登记站开展联动,第一时间对我区可产生的技术合同进行登记,在2021年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中再创佳绩,共获得11项奖励,其中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4项,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2022年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中我区共获奖28项,其中成长组20项,包含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优胜奖11项,初创组2项,包含一等奖1项,优胜奖1项;完成10项重大技术成果登记,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三)加强挖掘培育,提升我区科技类企业质与量。一是遵循企业成长规律,搭建科技型企业成长体系。构建“初创期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入库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生力军企业”四级梯度的科技企业培育链,形成“发现一批、服务一批、培育一批、推出一批、认定一批、成长一批”的培育机制,做到政府培育力量“有的放矢”,根据各类科技型企业申报要求,从统计数据及知识产权情况出发,对拥有研发投入及知识产权的科技服务业及工业企业进行详细的摸底排查,将其纳入我区科技企业培育库,在知识产权规划、科技统计规范、科技项目梳理,企业成长等多方面给予企业实时跟踪管理和精细化的服务,2022年共推荐93家企业进入省高企培育库、培育认定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91家。二是拓展科技业企业的服务领域,做实做好服务工作。持续加强对科技服务业的指导与管理,形成按月度开展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模式,建立科技服务业动态数据库与重点科技服务业企业培育库,实时跟踪企业营业收入变化。组织110余家科技服务企业参与全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指标统计调查,填报率在9个县区内排名前三。截止11月,共组织规上科技服务业入库24家,占全市入库总量的32.9%,预计能够完成入库33家的年度目标任务。
(四)优化科技创新人才体系,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高地。一是加大科技人才项目指导力度。2022年,1人拟入选省两类人才,3人拟通过省两类人才出站,5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成功通过年度考核,获认定省级外专引智项目5个,其中重点外国专家项目2项,一般外国专家项目3项;2位外籍专家获得国际科技特派员称号,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二是丰富科技人才活动。组织动员我区工作的中外专家分别参与2022年度“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主题活动与“云岭最美科技人”选拔活动,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三是进一步优化外国高技术人才的管理制度。根据已的有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数据库,有针对性地做好科技人才服务工作,将外国人来华工作办理时间缩短至3个工作日,极大的提升外籍人员对园区服务工作满意度。截至11月,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业务38项,完成咨询103件。持有效工作许可的外国人才23人,其中A类人才(高端外国专家)6名,B类人才(外国专业技能人才)16名,分别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
| 园区地址以及联系方式
联系座机:0871-68163156(政研室)68163167(办公室)
电子邮箱:
联系地址:昆明经济开发区信息产业基地春漫大道16号
| 招商项目
查看更多》
| 优惠政策
水富市工业项目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试行)
水富市工业项目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试行)
武定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一、用地供应优惠政策 (一)外来投资者在我县兴办鼓励投资的重点产业,土地出让金按政策公布的基准价或成本地价供地…
关于支持昆明呈贡信息产业园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细则(试行)
信息产业园区管委会,各街道、各部门: 为加快推进昆明呈贡信息产业园(以下简称“园区”)建设,把园区建设成为全省…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优惠政策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建…
关于加快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扶持政策(试行)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7〕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
| 标准厂房
| 园区动态
东川产业园区积极搭建再生资源产业交流合作平台
1月16日,昆明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经济发展处及云南云天化石化有限公司项目组一行到东川产业园区,实地考察昆明忠祥…
2024年安宁产业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预计达1750亿元
1月9日从安宁产业园区管委会获悉,2024年安宁产业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再创佳绩,全年预计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7…
大理经开区实施“先锋锻造”工程夯实基层党建基础
2024年以来,大理经开区坚持大抓基层党建的鲜明导向,深入实施“先锋锻造”工程,围绕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
云南五华产业园区:布局科创赛道 做强数字经济
走进位于云南五华产业园区的讯飞南亚东南亚信息科技(云南)有限公司,“AI+教育”“AI+医疗”“AI+政法”等…
瑞丽沿边产业园区广聚英才 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我2023年毕业于法国高等科学技术与经济商业学院,2024年通过瑞丽沿边产业园‘3611’人才培引省级示范项…
| 产业集群
新材料
能源是向自然界提供能量转化的物质(矿物质能源,核物理能源,大气环流能源,地理性能源)。
文化创意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创意概念,针对于文化、知识形成完整的产业,也就是系统性、普及性、利于传播。
生物医药
医疗医药行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食品饮料
食品饮料工业指主要以各类产品或半成品为原料,制造、提取、加工成食品或半成品,具有连续而有组织的经济活动工业体系。
物流业
仓储物流是利用自建或租赁库房、场地、储存、保管、装卸搬运、配送货物。
装备制造
装备制造是指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并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设备的生产制造。